玉米灰斑病发生及防治

乡野小农  2024-08-17 14:14:54   29  3 赞

玉米灰斑病发生及防治

玉米,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健康生长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种植过程中,玉米常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其中灰斑病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将详细阐述玉米灰斑病的发生特点、影响以及有效的防治方法,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玉米灰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影响玉米叶片。该病原菌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在适宜的条件下迅速繁殖,导致叶片出现灰色或黄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死,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减少产量。

玉米灰斑病发生及防治

要有效防治玉米灰斑病,首先需要对该病害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和识别。灰斑病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小而不规则的暗绿色或黄色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并变为灰色或深褐色,病斑中心往往较边缘颜色浅,且有明显边界。在多湿条件下,病斑背面可产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子。

玉米灰斑病发生及防治

了解了玉米灰斑病的特征后,接下来就是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治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玉米灰斑病发生及防治

1. 种子处理:选择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显著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玉米灰斑病发生及防治

2. 农业管理:合理轮作能够打破病菌的生活周期,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适时深耕翻土,加速病残体的分解,有助于减少初侵染源。保持田间清洁,及时清除病叶和杂草,减少病原菌的潜在寄主。

玉米灰斑病发生及防治

3. 栽培技术:适当调整播种密度和行距,保证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展的环境条件。合理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4. 化学防治: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需采用化学药剂控制。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如三唑酮、多菌灵等,进行定时喷施,但要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5. 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或者植物提取物进行生物防治,既能有效控制病害,又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

6. 监测预警:建立病害监测体系,通过定点观察和定期检测,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一旦发现病害迹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7. 知识普及:提高农民对灰斑病的认知水平,通过培训和宣传,让农民了解病害的危害、识别方法和防治技术,增强自我防范能力。

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科学管理,综合施策。通过种子处理、农业管理、栽培技术、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监测预警以及知识普及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降低灰斑病的发生率和损失程度,确保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玉米灰斑病等农作物病害的挑战,保护好这片养育我们的田野,确保粮食安全,维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一、玉米灰斑病打什么药

玉米灰斑病,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初始病斑在透射光下呈针尖状褪绿的黄色小斑点,一周后,感病品种上形成长矩形病斑,病斑中央灰色,边缘具褐色坏死线,叶片两面均可产生灰色霉层,以叶背面居多。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生出灰色霉状物。发病初期,可用苯醚甲环唑、苯甲醚菌酯,异菌脲、戊唑。

二、玉米这是什么病害?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农业防治。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散落的秸秆、杂草,耕翻灭茬,减少来年的菌源积累。在种植时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保持田间的透风和光照条件。做到科学施肥,适期追施肥料,合理搭配氮、磷、钾肥比例,使植株生长健壮,长势均衡,以提高抗病能力。三是及时开展药剂防治。玉米灰斑。

三、玉米灰斑病发病因素是什么,玉米灰斑病如何防治

玉米发病后,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发生多次再侵染。病害多在抽雄期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气温低(20摄氏度-25摄氏度)、雨水多,大气相对湿度高达90%以上,灰斑病严重发生,易易造成流行。而温度高、干旱则抑制病害流行。三、玉米灰斑病如何防治①选用抗(耐)病品种:。

四、试从玉米灰斑病的病害循环及发病条件的特点拟定防治措施。

防治策略:①广泛收集抗源,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②玉米收获后,及时深翻或轮作,减少越冬菌源数量;③播种时施足底肥,及时追肥,防止后期脱肥。④搞好轮作倒茬,实行间作套种,改善田间小气候;⑤灰斑病发生偏重的制种田或试验田辅以药剂防治,根据云南农业大学何月秋课题组研究的结果,在玉米大喇叭口期。

玉米灰斑病的防治技术选择抗病高产品种,如北优2号、海合1号、北优16号、屯优7号、雅优889等。清洁农村,减少菌源基地。从玉米收获到播种前,对玉米灰斑病的植株残体进行有效处理,作为燃料或高温堆肥使用,减少该病的初侵染源,有效防止玉米灰斑病的发生。玉米染病后,当病株率达到70%,病叶率。

玉米灰斑病主要发生在铃口期、抽穗期和籽粒灌浆初期。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水渍状斑点,然后逐渐扩散为褐色条纹,后转为黑斑。灰斑病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抗病品种为基础,以农业防治为前提,以药物应用为辅助的基本原则进行防治。病虫害防治普及:玉米灰斑病的危害与防治。

玉米灰斑病是近年上升很快、为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面上形成无明显边缘的椭圆形至矩圆形灰色至浅褐色病斑,后期变为褐色。病斑多限于平行叶脉之间,大小4~20×2~5(mm)。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生出灰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防治方法:(1)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大部分病斑连在一起,导致叶子枯萎。大斑病,叶子得病先发生水迹状灰绿色色斑。随后沿叶柄向两边拓展,产生边沿褐黑色,中间浅褐色或灰绿色的大斑,比较严重时病斑结合,叶片变黄枯萎。玉米大斑病又被称为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褐斑病等。关键危害玉米的叶子、叶柄和苞叶。叶子得病先发生水迹状。

发病时,打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敌菌灵可湿性粉,隔7天~10天喷药1次,共防治2次~3次。降水多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大斑病、褐斑病、北方炭疽病的发生和流行。目前北方玉米主产区的发病情况已呈现出上升趋势,发病较重的区域病株率已达到20%以上,及时防控已成当务之急。长5~10cm,宽1cm,有的病。

玉米灰斑病菌主要损害叶片。在透射光下,最初的病症是小的、黄色、褪绿的、针状斑点。1周后,在易感品种上形成长的矩形病斑,长1至6厘米,宽0.2至0.4厘米。宽度受叶脉的限制,大部分沿玉米叶脉扩张。病灶交界处清晰。病斑中心呈灰色,边缘有褐色坏死线,叶片两侧可产生灰霉层,主要发生在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