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守护者:赤眼蜂在玉米螟防治中的革命性角色

乡野小农  2024-08-22 13:56:24   21  6 赞

绿色守护者:赤眼蜂在玉米螟防治中的革命性角色

农业害虫的防控一直是保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任务。玉米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安全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玉米生产过程中的一大威胁——玉米螟,长久以来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有效控制这一害虫,科研人员和农业从业者们不断探索各种生物防治方法,其中利用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的技术因其环保和高效的特点而备受关注。

绿色守护者:赤眼蜂在玉米螟防治中的革命性角色

让我们对玉米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蛀果类害虫,它的幼虫主要危害玉米的茎秆和果穗,导致植株生长受阻、结实减少,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整株死亡。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虽然效果明显,但长期大量使用会带来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残留问题。因此开发一种安全、可持续的防治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绿色守护者:赤眼蜂在玉米螟防治中的革命性角色

赤眼蜂作为一种小型寄生性昆虫,是许多害虫天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尤其擅长寻找并寄生在宿主体内。在玉米螟的防治中,赤眼蜂能够将卵产在玉米螟的幼虫体内,随后孵化出的赤眼蜂幼虫便以宿主为食,从而控制玉米螟的数量。这种自然的捕食与寄生关系使得赤眼蜂成为理想的生物防治工具。

实施赤眼蜂防治技术需要精确的操作流程。需要对田间的玉米螟种群进行监测,了解其发生密度和分布情况。然后,根据监测结果,适时释放适量的赤眼蜂。这些赤眼蜂可以是自然采集的,也可以是实验室繁育的。释放的时间和方法都需要科学规划,以确保赤眼蜂能在最佳时机找到并寄生玉米螟。

绿色守护者:赤眼蜂在玉米螟防治中的革命性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赤眼蜂防治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玉米螟的活动模式可能会发生改变,这就要求持续监测和调整赤眼蜂的释放策略。为了保持生态平衡,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生物防治措施可能带来的风险,通常建议将赤眼蜂防治与其他生物防治方法或者农艺措施相结合,如种植抗虫品种、合理轮作等。

绿色守护者:赤眼蜂在玉米螟防治中的革命性角色

除了科学的操作之外,提高农民对于生物防治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也是成功推广赤眼蜂防治技术的关键。这需要通过培训、示范和宣传等方式来提升农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让他们明白生物防治的长远利益,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正确应用。

赤眼蜂在玉米螟防治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它不仅能够帮助农民减少损失,还能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随着生物防治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未来赤眼蜂有望成为玉米田中的“绿色守护者”,守护着我们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

1、玉米螟要怎样防治?

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①秋收后或春季4月前,处理玉米、高粱等的秸秆、穗轴、根茬及苍耳、龙葵等杂草,消灭其中的越冬幼虫,降低虫源基数。②设置早播诱虫田诱集成虫产卵,之后再集中消灭。③诱杀成虫。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可用黑光灯、高压汞灯或频振灯在夜间诱杀成虫。(2)生物防治。①释放。

绿色守护者:赤眼蜂在玉米螟防治中的革命性角色

2、玉米螟防治方法

越冬期防治:4月底前将玉米秆、穗轴烧完,或作为饲料加工粉碎,同时清除玉米螟的越冬寄主,比如苍耳。心叶期防治:心叶末期,若玉米螟蛀食的花叶率达10%,用1.5%辛硫磷颗粒剂按照1:15的比例与细煤渣拌匀,然后撒入喇叭口内。3、生物防治:玉米螟产卵始期、盛期、末期亩放1

3、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如何掌握玉米螟的防治

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最好用bt、白僵菌、赤眼蜂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产卵期,人工释放赤眼蜂;卵孵化阶段,喷施bt可湿性粉剂;心叶期,采用白僵菌粉加细土配成菌土点心)。玉米螟化学防治:抓心叶期防治,必要时进行穗期防治。心叶期用1.5%辛硫磷颗粒剂或0.02%溴氰菊酯颗粒剂或0.02%氢氰菊。

(1)选择寄生力和适应性强的优良赤眼蜂种。(2)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放蜂时期,间隔5天放第2次。(3)将蜂卡挂在放蜂点玉米茎秆中部叶片的背面。傍晚时放蜂,减少新羽化的赤眼蜂遭受日晒的可能性。(4)赤眼蜂只能飞10米左右,放蜂点一般掌握在每公顷30~90点(每亩。

防治玉米螟时,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这种方法对环境的危害最小,可以在玉米螟产卵期间,每两亩释放1

一、生物防治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寄生卵赤眼蜂、黑卵蜂,寄生幼虫的寄生蝇、白僵菌、细菌、病毒等。捕食性天敌有瓢虫、步行虫、草蜻蛉等,都对虫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主要的防治方法有赤眼蜂灭卵、利用白僵菌治螟和利用苏云金杆菌治螟。二、化学防治心叶期防治。目前,在玉米心叶末期的。

2利用天敌玉米螟的天敌是赤眼蜂,赤眼蜂主要是生卵在玉米螟的卵内,来进行繁衍后代的目地,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安全性,对别的天敌无损害。3喷洒农药在玉米螟发生前期,可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摘玉米大喇叭口期期喷撒第1次,随后间距7天喷撒第2次,然后再间距10天喷撒第3次,防治玉米。

利用白僵菌防治,如在早春对秸秆封垛喷撒,或在玉米心叶中期施入含有白僵菌的煤渣颗粒,能够有效抑制玉米螟的生长。Bt可湿性粉剂在卵孵化期喷施也能控制虫害。现代化的防治技术还包括灯光诱杀成虫和生物防治,如使用频振式杀虫灯或释放赤眼蜂,以及在特定时期施用辛硫磷乳油颗粒剂。

1.农业防治:选择抗虫性强的玉米品种,合理布局,避免重茬种植,减少虫源。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制剂控制玉米螟种群数量。如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3.化学防治:在玉米螟发生初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喷雾或灌心处理。注意掌握用药时机,避免在玉米抽雄授粉。

(3)防治方法①收获后及时处理过冬寄主的秸秆,一定在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处理完毕。②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2~3次,每亩放1万~2万头。③喷洒25%灭幼脲3号悬浮剂600倍液,或B.T乳剂每亩用每克含100亿以上孢子的乳剂200毫升,也可制成颗粒剂撒施。④利用白僵菌粉每立方米秸秆用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