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螟的形态特征和危害症状?

乡野小农  2024-08-28 10:14:06   27  9 赞

大螟的形态特征和危害症状?

在昆虫的世界里,有一种名为“大螟”的害虫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严重的危害性而闻名。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物,却能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大螟的形态特征及其危害症状,以便更有效地识别和防治这一农业害虫。

大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的昆虫,其成虫体长约25至30毫米,展翅宽度可达60至70毫米。它们拥有一副灰褐色的翅膀,翅膀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斑纹和斑点,这些天然的图案不仅为大螟提供了良好的伪装,也使其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更容易适应环境。大螟的前翅通常呈现出三角形的形状,而后翅则较为圆形,边缘有时还装饰着波浪状的黑线。

大螟危害植物症状

除了翅膀之外,大螟的身体结构也相当独特。它们的头部较小,触角呈丝状,长度适中。口器发达,适合啃食植物叶片。大螟的足部构造简单,但足以支撑它们在植物间灵活移动。幼虫阶段的大螟则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身体较为肥硕,表皮光滑,颜色多变,从绿色到褐色不等,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大螟的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是什么?

在了解了大螟的形态特征后,我们不得不提及它们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大螟的幼虫是名副其实的吃货,它们对水稻、玉米、小麦等多种农作物具有极高的危害性。这些幼虫会在夜间出没,利用其锋利的口器啃食植物的叶片、茎秆甚至是果实,严重时会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更为狡猾的是,大螟幼虫还会钻入植物的内部组织,如茎秆中进行取食和生长,这种隐蔽的行为使得农民很难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当作物被大量侵害时,田间会出现枯黄、倒伏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大螟的危害还表现在它们繁殖能力极强。一只成熟的雌螟可以产下数百颗卵,而这些卵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很快孵化成幼虫,开始新一轮的侵害。这种快速的繁殖速度使得大螟成为难以控制的害虫之一。

面对大螟的危害,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例如通过使用生物农药、性诱剂等环保且高效的方法来减少大螟的数量。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和病残植株,减少大螟的栖息地,也是防治大螟的重要手段。

大螟作为一种具有显著形态特征和严重危害性的农业害虫,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深入了解它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模式,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制定防治策略,保护农作物免受其侵害,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农民的收益。在这场与大螟的斗争中,知识与智慧是我们的利器,而细致的观察和不懈的努力则是我们胜利的保障。

1、大螟危害植物症状

幼虫会在稻茎内部蛀食,导致植株出现枯梢、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及虫伤株等现象。大螟的为害特征在于蛀孔较大,虫粪明显,这些排泄物会从茎部溢出,与二化螟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大螟造成的枯心苗通常出现在田边,田中央较少,这与二化螟和三化螟造成的枯心苗分布有别。受害稻茎的叶片和叶鞘部。

2、大螟的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是什么?

以后幼虫不断转株危害,平均一卵块孵出的幼虫,能造成40~80根水稻枯心。水稻孕穗以后幼虫危害则造成枯孕穗、白穗或虫伤株。平均一块卵孵出的幼虫,能造成10~20根白穗、枯孕穗和数十根虫伤株。幼虫多数六龄、少数七龄。老熟后移至下部叶鞘内或稻丛间化蛹,少数化蛹于枯孕穗或稻茎中。大螟的发生。

3、大螟的危害植物症状

【为害症状】基本同二化螟。幼虫蛀入稻茎为害,也可造成枯梢、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及虫伤株。大螟为害的孔较大,有大量虫粪排出茎外,又别于二化螟。大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蛀孔大、虫粪多,且大部分不在稻茎内,多夹在叶鞘和茎秆之间,受害稻茎的叶片、叶鞘部都变为黄色。大螟造成的枯心苗田边。

受害叶片在一天后,叶尖会开始萎缩,随后3至5天内,叶片会出现枯心、断心、烂心等严重症状,导致植株生长受阻,甚至可能导致整株死亡。受虫害的第一批受害植株,通常会有10至30条幼虫。幼虫在3龄后会分散到邻近植株,可能危害5至6株不等。春季当气温超过10℃时,大螟的发生会提前,低洼地和麦套玉米。

三化螟危害症状:幼虫蛀食水稻茎秆,分蘖期受害,心叶纵卷成假枯心造成枯心苗;孕穗期受害造成枯孕穗;破口抽穗期受害造成白穗;灌浆后受害造成虫伤株。防治三化螟枯心苗的适期在每亩“危害团”超过50~60个或丛危害率2%~3%进行药剂防治。预防白穗的适期在卵块超过100~120块/亩,破口期防治,若。

稻大螟危害特征:以幼虫蛀食水稻的生长点、茎秆和果穗,分别造成枯心苗、茎秆折断和烂苞,以枯心苗的损失最大。防治措施:在卵盛期,亩用2%甲维盐乳油40ml,或20%三唑磷乳油lOOml,或50%杀螟硫磷乳油lOOml均匀喷雾。3、稻飞虱为害特征:稻飞虱成虫、若虫多群聚在水稻中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吸食和产卵,以针状。

由虫害引起的“枯心”。大螟、二化螟、三化螟、蝼蛄等危害水稻均可造成“枯心”、其主要区别如下:大螟危害的症状表现为虫孔大、虫粪多,粪便一般排于水稻叶鞘与茎秆之间。被害稻茎叶鞘、叶片均变黄色。其危害以稻田边为重,田中间较轻。二化螟危害表现为卵孵化后幼螟先群集于水稻叶鞘内侧取食为害,。

为害症状:幼虫蛀食玉米幼苗茎秆,造成枯心和整株死亡。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4代,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早春10℃以上的温度来得早,则大螟发生早。靠近村庄的低洼地及麦套玉米地发生重。春玉米发生偏轻,夏玉米发生较重。防治方法:在冬季或早春成虫羽化前,处理寄主秸秆,压低。

孕穗末期,当剑叶叶鞘裂开,露出稻穗时,幼虫极易侵入。大螟:危害症状基本同二化螟。幼虫蛀入稻茎为害,也可造成枯梢、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及虫伤株。大螟为害的孔较大,有大量虫粪排出茎外,区别于二化螟。受害稻茎的叶片、叶鞘部都变为黄色。大螟造成的枯心苗田边较多,田中间较少。

症状(1)幼虫会蛀食水稻的生长点、茎杆和果穗,导致水稻出现枯心苗、茎秆折断和烂苞。(2)大螟的蛀孔大、虫粪多,多夹在叶鞘和茎秆之间,受害稻茎的叶片、叶鞘部都会变为黄色且田边较多。防治(1)冬春期间一定要铲除田边杂草,消灭其中的越冬幼虫和蛹。(2)卵盛孵前要清除稗草和田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