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种植中,植物病害是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桑树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叶片不仅是养蚕的主要食物来源,还可以用于中药材的制备。桑树也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其中桑紫纹羽病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本文将深入探讨桑紫纹羽病的发病症状、原因以及防治措施,以期为桑农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指导。
让我们来了解桑紫纹羽病的基本概念。桑紫纹羽病,又称为桑褐斑病,是由真菌类病原引起的一种植物叶部病害。该病主要通过孢子传播,感染后会导致桑叶出现不规则的紫色或褐色斑点,严重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减少产量。
我们详细描述桑紫纹羽病的发病症状。初期,病叶上会出现直径约1-2毫米的水浸状小斑点,颜色呈浅紫色或暗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小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大斑,边缘清晰,中心部分颜色加深,甚至转为黑色。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病斑背面会生长出一层灰白色的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整个叶片会枯黄脱落,导致整株树木生长势衰弱。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桑紫纹羽病的发生呢?首要原因是病原菌的存在。这些病原菌多在土壤中越冬,待到温暖潮湿的季节便开始活跃。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是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当气温在25℃至30℃之间,且相对湿度高于80%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速度会大大加快。不合理的栽培管理,如过度密植、缺乏适当的修剪和通风,也会为病菌的生长创造有利环境。
为了有效控制桑紫纹羽病的发生和蔓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首先是种植抗病品种。通过选择耐病性较强的桑树品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害的发生。合理施肥和灌溉也是关键。过多的氮肥和水分会增加叶片的嫩度,使其更易受到病原菌的侵害。因此应适量施用氮肥,并保持合理的水分供应。
化学防治也是常用的方法。在病害初期,可以通过喷洒杀菌剂来控制病原菌的扩散。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能导致病原体产生抗药性。因此建议在必要时采用生物农药或者实行轮作、间作等农业措施,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加强监测和预警也是防控桑紫纹羽病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田间温湿度的实时监控,可以及时发现病害的高发期,从而提前采取防治措施。定期对桑园进行巡查,一旦发现病叶,应立即剪除并销毁,防止病菌的传播。
桑紫纹羽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桑树生长的病害,其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的紫褐色斑点。通过了解其发病原因,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该病害的发生,保障桑树产业的健康发展。
文章到此结束,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广大桑农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桑紫纹羽病,确保桑树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安全。
1、怎样防治桑紫纹羽病?
病菌先从幼嫩新根侵入,经一至数年,蔓延到主根及树干基部;发病的桑根表面失去光泽,逐渐变成黑褐色,严重时皮层腐烂、脱落,病株容易拔起。被害根的表面缠有丝绵状的紫红色菌丝,发病后期在树干基部形成紫红色菌膜。病树地上部分初期表现为缺肥症状,枝叶生长缓慢,叶色发黄,叶形小,下部叶片早落;病。
2、桑紫纹羽病
桑紫纹羽病,又称霉根或烂蒲头,是由HelicobasidiummompaTanaka,即桑卷担子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从幼根侵入,逐步扩展到主根,初期病根呈黄褐色,后期变为黑褐色,表面可见紫褐色丝缕状菌丝,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菌索,内部菌丝呈现“H”形连接,根部充满病菌素。受病植株表现出生长迟缓,枝叶颜色发黄。
3、桑紫纹羽病病原
桑紫纹羽病病原,即HelicobasidiummompaTanaka,属于担子菌亚门的真菌。该病原菌有两型菌丝: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营养菌丝呈现黄褐色,粗细不均,侵入植物的皮层;生殖菌丝则为紫褐色,寄生于植物根的表面。老熟菌丝的节间内部含有空胞,菌丝纠结形成根状菌素。菌索以不规则的网状分布,外层较为松散,内。
该菌在土壤中呈垂直分布,通常位于5~25cm深的土层内,个别情况下可达1.5米深。在缺氧环境下,其发育状况不佳,但可存活长达50多天。桑卷担菌的发育温度范围在8~35℃之间,最适温度为27℃。土壤通气性好、持水量60%~70%、pH5.2~6.4是该菌最适宜的繁殖环境。
初期的病根会出现黄褐色斑块,比健康部位略深,内部呈现褐色病变。病部表面密集生长着紫黑色的绒状菌丝层,并伴有暗色菌索,病健交界处尤为明显。在腐朽的根部,会出现半球形的菌核,大小约为1至2毫米。在多雨季节,菌丝层表面会产生担子孢子,呈现为粉状。紫纹羽病的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的。
桑树感染发病后,生育不良而减产,幼龄桑树和桑苗经1年或数年死亡,严重地方,桑苗成片病死。发病初期地上部无明显病变,严重时生长缓慢,病树逐渐衰弱,枝条细小,叶色变黄,脱落,生长停止,芽叶枯萎,而至死亡。根部表面可见丝缕状紫褐色或紫色纵横交错呈网状的菌索,菌丝呈“H”形连结。随病情发展。
胡萝卜植株出现紫纹羽病时,地上部分的症状较为明显。病株显得矮小,叶片颜色逐渐变为黄色,特别是在中午阳光强烈时,叶片会出现显著的萎蔫现象。根茎交接处,靠近地面的部分,会覆盖一层白色至紫色的绒状菌丝层,这些菌丝层容易在触摸时脱落,形成不稳定的表征。地下部分,肉质根部会受到严重影响。缠绕在。
桑紫纹羽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桑树生长的病害,因此,对于病害的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检疫是关键,禁止从病区调运桑苗,减少病害传播的可能。栽植时,对于感病或怀疑带菌的苗木,应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如使用45℃温水浸泡20—30分钟,或0.3%漂白粉浸泡30分钟,以消除潜在的病原体。其次,轮作。
小梗无色,圆锥形。小梗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顶端圆,基部尖,大小为16~19微米1.0~6.4微米。菌核半球形,紫色,大小为1.1~1.4微米1.7~1.0毫米。病菌寄主范围很广,除危害苹果、梨、桃、葡萄等果树外,还侵染桑、茶、杨树、柳树、刺槐、甘薯、大豆等植物。
(2)症状。主要症状是造成桑葚非正常性肥大或萎缩、畸形和干瘪,病葚内部形成干硬的菌核。(3)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借风力传播。在花果期如遇阴雨或高温多湿的不良环境条件时,易发生此病。通风不良、低洼积水和光照不足的果桑园较易发病。(4)防治方法。一是要加强整枝修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