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对于保护作物免受害虫侵害、提高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吡虫啉作为一种高效、广谱的新型杀虫剂,在防治多种害虫方面表现突出。任何化学药品的使用都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准则,以确保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以下是使用吡虫啉时必须了解并遵守的五大注意要点。
第一点:了解适用范围和作用机理
吡虫啉主要用于控制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粉虱、飞虱等。它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干扰害虫的神经系统,使其兴奋、麻痹直至死亡。在使用前,务必确认害虫种类,确保吡虫啉能够有效针对目标害虫,避免无效施药和资源浪费。
第二点:严格按照推荐剂量使用
过量使用吡虫啉不仅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还可能导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甚至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使用前应仔细阅读产品标签,按照推荐的剂量进行稀释和使用。不同作物和不同生长阶段的推荐剂量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第三点:注意安全防护措施
在配制和喷洒吡虫啉过程中,操作者应穿戴好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避免药剂直接接触皮肤或吸入体内。应选择在无风或微风的天气条件下作业,以防药剂飘散到非目标区域。施药后,要妥善处理剩余的药液和容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四点:遵循安全间隔期
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安全,使用吡虫啉后必须遵守安全间隔期(也称为安全收获期)。这意味着从最后一次施药到作物收获之间必须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允许药剂残留量降至安全水平。不同作物的安全间隔期不同,通常在产品标签上有明确说明,务必严格遵守。
第五点:防止对蜜蜂等益虫的影响
吡虫啉对蜜蜂等授粉昆虫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时应尽量避免开花期施药,或选择对蜜蜂相对安全的时间段进行,如清晨或傍晚。可以通过采用局部施药、设置隔离带等方法,减少对益虫的影响。
总结而言,吡虫啉是一种高效的杀虫剂,但正确使用是保障其效果和安全的前提。通过了解其适用范围、严格按照推荐剂量使用、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遵守安全间隔期以及注意保护益虫,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吡虫啉的效果,同时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农业工作者和农药使用者应当增强安全意识,严格遵守这些注意要点,确保农药的科学、合理和安全使用。
一、吡虫啉要怎样使用?
注意事项:(1)吡虫啉在养蚕处周围应特别小心,避免污染桑叶及蚕室环境。(2)该药与其他高效、低毒杀虫剂轮换使用,有利于控制害虫抗药性产生。(3)在蔬菜收获前20天不可再用此药。
二、吡虫啉的注意事项
本品不可与碱性农药或物质混用。使用过程中不可污染养蜂、养蚕场所及相关水源。3、适期用药,收获前两周禁止用药。4、如不慎食用,立即催吐并及时送医院治疗5、贮藏要与食品远离,以免发生危险。
三、吡虫啉能在室内用吗
吡虫啉适用于室内环境,使用时需注意浓度适宜,避免对室内植物造成伤害。吡虫啉的特点包括:作为高效广谱杀虫剂,它具有低毒性和低残留特性,对人、动物和植物相对安全,使用后不会产生过多不适。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过程中,切勿将吡虫啉与碱性农药或物质混合;未使用完毕的药剂应远离食品,且不可与。
但使用时要注意吡虫啉对家蚕和虾类属高毒农药,对蜜蜂的毒性极高,因此必须禁止在桑园及蜜蜂活动区域使用吡虫啉制剂;在桑园附近的农田必须慎用,田间用药时,必须防止药液流入邻近的河沟渠塘,避免对虾类造成危害。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物种资源检验鉴定》
安全储存和处理:农药应储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食品、饮水和儿童。用完后的农药包装物应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结论:吡虫啉和氯氰菊酯是常用的农药,它们在害虫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确了解它们的特性和使用注意事项,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保护作物、提高农业产量,并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
配制溶液使用吡虫啉拌麦种,需要先配制好溶液,可以将一份吡虫啉放入四份的水中混合配制而成,一般来说每10千克的麦种需要使用600克左右的吡虫啉,需要注意的是吡虫啉只对蚜虫等害虫有效果,对小麦黏虫等鳞翅目害虫无用。拌种方法在拌麦种时,需要将称量好的小麦种子倒入配制好的溶液中进行搅拌。
吡虫啉可以在室内使用,但是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其浓度不能过高,以免对花卉成危害。吡虫啉的特点:属于高效杀虫剂,具有广谱性、低毒性、低残留性等特点,使用后对人、畜、植物相对比较安全。用药的注意事项:用药时禁止与碱性农药和碱性物质混用;未用完的药物要远离食品,不可与食品混贮。
吡虫啉主要是用来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其剂型可以分为悬浮剂、种衣剂和颗粒剂,不同剂型的话使用方法是不一样的,在这里给您总结一下吡虫啉颗粒剂的用法和注意事项。具体使用方法:1.防治甘蔗螟虫、蚜虫、地下害虫:培土施肥时与肥料混匀撒施;3
安全间隔期20天。施药时注意防护,防止接触皮肤和吸入药粉、药液,用药后要及时用清水洗洁暴露部位。不要与碱性农药混用。不宜在强阳光下喷雾,以免降低药效。吡虫啉的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本品不可与碱性农药或物质混用。使用过程中不可污染养蜂、养蚕场所及相关水源。3、适期用药,收获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