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水稻稻曲病,传播方式是怎样的?

乡野小农  2024-11-29 10:06:07   14  5 赞

什么是水稻稻曲病,传播方式是怎样的?

水稻,作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健康生长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众多威胁水稻生产的病害中,稻曲病无疑是一个让农民和农业专家们头疼的问题。稻曲病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还会降低稻米的品质。什么是水稻稻曲病?它又是如何传播的呢?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分析如何有效防治这一病害。

什么是水稻稻曲病,传播方式是怎样的?

水稻稻曲病,又称为“稻瘟病”,是由一种名为稻曲霉(学名:Pyricularia grisea)的真菌引起的。这种真菌主要侵染水稻的穗部,导致稻谷变形、变色,产生黑褐色或墨绿色的霉层,严重时会使稻穗枯死,颗粒无收。稻曲病的发生不仅减少了水稻的产量,还因为霉变粒的存在而降低了稻米的食用品质。

什么是水稻稻曲病,传播方式是怎样的?

稻曲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孢子传播和带菌种子传播。孢子传播是稻曲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稻曲霉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会产生大量的孢子,这些孢子随着风力、雨水或者昆虫等传播到健康的水稻植株上,一旦条件合适,就会萌发侵入植物组织,引发病害。因此气候条件对稻曲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什么是水稻稻曲病,传播方式是怎样的?

带菌种子传播则是另一种传播途径。如果上一季的水稻种子感染了稻曲病,那么这些种子表面可能携带有稻曲霉的孢子或菌丝体。在播种后,这些病原体可以随着种子的生长而侵入新的植株,导致病害的发生。因此使用健康的种子是预防稻曲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除了了解稻曲病的传播方式,如何防治这一病害也是农民和专家们关注的焦点。防治稻曲病的策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稻曲病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2.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体。

3. 合理施肥:过量施用氮肥会加重稻曲病的发生,因此合理施肥,保持养分平衡,有助于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4. 田间管理: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菌的生存环境。

5. 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可以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控制病害的扩散。

6. 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对稻曲霉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如拮抗菌或真菌,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7. 旋作制度:实施水旱轮作或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以打断病害的生命周期。

水稻稻曲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病害,通过孢子传播和带菌种子传播两种方式进行传播。为了有效防治稻曲病,需要采取综合的管理措施,包括种植抗病品种、种子处理、合理施肥、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旋作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稻曲病的危害,保障水稻生产的稳定性和粮食安全。

1、什么是稻曲病?症状有哪些?

稻曲病菌的主要侵染源是落在田间的稻曲球和稻曲球厚垣孢子。稻曲球和厚垣孢子在稻田土中越冬,存活期可达5年以上。翌年,在水稻孕穗初期至齐穗期萌发,侵染稻穗造成发病。

2、什么是稻曲病,田间发现稻曲病该怎么办?

水稻稻曲病又称假黑穗病、绿黑穗病、青粉病。稻曲病病菌以菌核、厚垣孢子在土壤、稻种越冬,次年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为初侵染源,侵染水稻引发病害。水稻孕穗期是易感病期,孕穗末至破口期是稻曲病厚垣孢子主要侵染时期。水稻破口后9~12天即灌浆期开始发病,发病过程表现为先急后缓,在前。

3、稻曲病是什么?

稻曲病是由稻绿核菌侵染稻穗引起的真菌病害。该病害在水稻生长后期发生,主要侵害穗部。受侵害的稻穗在初期会形成小包状的结构,随后小包会逐渐扩大,并呈黄绿色或墨绿色,这些肿块最终会包围稻粒并呈现球形。这种病症不仅会直接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功能,使其功能受到影响导致作物衰退和产量下降,同时。

4、稻曲病是什么?

稻曲病又称青粉病、伪黑穗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随着一些矮秆紧凑型品种的推广,此病发生愈来愈突出。病穗空秕粒显著增加,发病后一般可减产5%~10%。症状稻曲病仅发生在穗部的单个谷粒,少则1~2粒,多则每穗可有10多粒。受害粒菌丝在谷粒内形成块状,逐渐膨大。

稻曲病又称青粉病、伪黑穗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果,属真菌病害。主要在水稻孕穗后期—抽穗扬花期感病,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可有10多粒甚至几十粒。受害病粒菌丝在谷粒内形成块状,逐渐膨大,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颜色初为乳白色,逐渐变为黄色、。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中国各地稻区普遍发生,且逐年加重,已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水稻稻曲病仅在水稻开花以后至乳熟期的穗部发生,且主要分布在稻穗的中下部。稻曲病使稻谷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品质降低。此病菌含有人、畜、禽有毒物质及致病。

水稻稻曲病俗称为“丰产果”,该病是只发生于穗部的真菌性病害,危害水稻籽粒。水稻稻曲病只危害水稻谷粒,在水稻颖花分化阶段至开花期,病菌包子侵染水稻颖花,或是水稻植株生长期早已经侵染病菌,在开花前后又转移到水稻稻粒内颖之内,在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逐渐生长扩大,涨破内颖和外壳,露出淡。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主要病害之一,病菌主要在抽穗扬花期侵入,为害谷粒,初见颖谷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形状比健谷粒大3—4倍,为墨绿色,表面平滑,后开裂,散出墨绿色粉末。二、传播及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杂草里、病粒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

水稻稻曲病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在种子或土壤中的残核引起的。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病菌萌发的分生孢子通过空气或雨水传播。常见的病原菌在水稻裂口前萌发,从开花期到乳熟期侵染稻穗的花器官或幼颖片。假丝黑穗病的发生主要与施肥、抽穗期温度、湿度和降雨量有关。水稻抽穗期和开花期的温度一般为24。

稻曲病是水稻穗部病害,病粒淡绿色,球形,比健谷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