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豆象危害以及防治?

乡野小农  2024-12-04 14:36:15   2  2 赞

甘草豆象危害以及防治?

1、甘草豆象的危害与防治?

甘草豆象危害以及防治?

成虫可食用甘草叶,幼虫主要危害贮藏的甘草种子。四。防治方法:秋季彻底剪除种植园内及周边的野生甘草苗。结荚期喷施90%敌百虫晶1000倍液和20%溴氰菊酯EC2000倍液防治1次。甘草种荚收割脱粒,然后储存在仓库里。种子处理时,可用磷化铝熏杀。对于散装储存,最好密封,泵入氧气和氮气进行固化。应定期检查。

甘草豆象危害以及防治?

2、甘草豆象防治方法

在甘草的结荚期,我们应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具体而言,可以使用90%敌百虫晶体进行1000倍液的喷雾处理,同时加入20%溴氰菊酯乳油至2000倍液,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的侵害,保护甘草的健康成长。当甘草种荚收获并进行脱粒后,存储前的种子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采用磷化铝熏杀,可以有效杀灭可能存在的害虫,。

3、甘草豆象危害以及防治?

二、危害症状:甘草豆象主要取食收获后的甘草种子。未经处理的新种子,越冬后虫蛀率可达35%,贮藏2年的种子虫蛀率在70%以上。三、危害特点: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贮藏的甘草种子及田间甘草秧的荚果内越冬。第二年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至9月下旬田间均可见到成虫,以8月上旬田间虫口密度最大。。

4、甘草种子害虫如何防治?

甘草豆象防治重点应在结荚期(种子基地)和甘草种荚收获脱粒后入仓贮藏期。入仓种子处理方便,一般用磷化铝等药剂熏蒸,可取得良好效果。

5、甘草的豆象有哪些危害?

甘草豆象:甘草豆象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甘草种籽内越冬,5月下旬开始羽化;主要取食贮藏期的甘草种子,成虫亦可取食甘草叶,当年未处理种子,越冬后被蛀率可达35%,贮藏二年后可达77.4%。大田调查发现,5月下旬至9月下旬田间均可见到成虫,以8月上旬虫口最大。

主要为害期7~8月。年发生2~3代,以成虫在杂草丛间、枯株残体下、土块、土缝内越冬。防治方法越冬前清除田间残枝落叶,用灌溉等方法进行防治。(3)地下害虫出苗阶段主要地下害虫有蝼蛄、何氏东方螯甲,成株期主要有金针虫、金龟子、地老虎及拟步甲等严重为害。野生甘草在受到地下害虫为害后,。

(3)甘草种子小蜂、豆象于青果期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视虫情喷数次。(4)甘草胭蚧在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除为害野生甘草外,常给人工栽培甘草造成毁灭性为害,一般被害率为20%~40%。该虫每年发生1代,以初孵若虫在寄主根际越冬,生活史中仅有成虫阶段短暂活动于地面,集中在土表下。

这种周期性的生活习性,使甘草豆象在田间和仓库内不断繁殖,对甘草种子和叶子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了控制甘草豆象的数量,种植者和管理者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在田间管理上,定期清除杂草,保持环境清洁,可以有效减少甘草豆象的繁殖环境。此外,使用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如设置诱捕器、使用杀虫剂。

防治方法:清除甘草田四周的榆树及其他叶蝉类越冬寄主。危害高峰期用2.5%的溴氰菊酯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用草蚜、瓢虫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2)短毛草象:取食甘草根茎的一种绿色小象虫。此虫为害期长,一般甘草田5—9月均可见到。危害盛期7—8月上旬。主要取食叶片,取食后叶缘呈缺刻状。年。

甘草根具有根瘤,有固氮作用,一般不缺氮肥。4、病虫害防治(1)病害:主要有锈病、褐斑病和白粉病,均危害叶部,多于5~6月发病,可用波美2~3度石硫合剂喷洒防治。(2)虫害:主要有甘草叶甲、甘草蛛蚧、红蜘蛛、甘草种子豆象、榆叶蝉及蚜虫,可用乐果乳剂1500~2000倍液喷、杀防治。

甘草,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中药材和食品添加剂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传统中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甘草种植过程中,一种名为甘草豆象的害虫却给农户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其危害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个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因此了解甘草豆象的生活习性、危害特点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甘草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甘草豆象属于昆虫纲鞘翅目豆象科,是一种专门危害豆类作物的害虫,而甘草因其根部富含豆甾醇,同样成为甘草豆象攻击的对象。这种小型昆虫的成虫会将卵产在甘草的根部或茎部附近,孵化后的幼虫便开始啃食甘草的根茎,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随着幼虫的成长,其对甘草的破坏力逐渐增大,导致根系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枯死。

为了有效防控甘草豆象的危害,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农业防治:这包括合理轮作,避免连作障碍;深翻土壤,以减少越冬幼虫的存活率;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降低害虫的栖息环境;以及选择抗虫性较强的甘草品种进行种植。

2. 物理防治: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设置诱光灯进行诱杀;或者使用黄色粘板等物理陷阱捕捉成虫。

3.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微生物制剂等,通过生态平衡的方式抑制害虫数量的增长。

4. 化学防治:当其他方法难以控制害虫时,可以适量使用农药。但需注意选择对环境和人体相对安全的生物农药,并严格按照推荐剂量施用,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和产品残留。

5. 监测预警: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定期检测害虫种群动态,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6. 知识普及:提高农民对甘草豆象危害的认识,普及综合防治知识,让农民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和技能。

7.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技术指导和财政补贴,鼓励农民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和防治手段。

综合防治是应对甘草豆象危害的关键。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和蔓延,确保甘草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不仅需要农户们的积极参与,也需要科研人员的持续研究,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们能够逐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走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

《田间守卫者:甘草豆象的危害与综合防治策略》这篇文章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甘草豆象的危害性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实施上述的综合防治策略,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的田间管理中,甘草豆象将不再是一个无法克服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