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麦白粉病有哪些?
受害叶片提早枯死,受害植株容易倒伏,使小麦千粒重下降,空瘪粒增加,麦穗受害能引起枯死。病原ErysiphegraminisDC.f.sp.triticcMarchal.,属子囊菌亚门,是一种专化性很强的真菌。白粉菌以菌丝体蔓延于寄主表面,由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无色,顶端产生串生的分生。
二、小麦的白粉病会出现哪些症状?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先出现白色小霉斑,以后扩大成圆或椭圆形病斑,上面密布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和气生菌丝)。后期变为灰白或灰褐色,上面散生一些小黑点(闭囊壳)。以后病斑常覆盖全叶,使叶片逐渐变黄褐色枯死。茎和叶鞘受害,则易倒伏。
三、小麦白粉病有什么特点?怎样防治?
(1)症状识别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白色霉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上面长出白粉状的霉层(分生孢子),后变成灰白色至淡褐色,后期在霉层中散生黑色小粒(子囊壳),最后病叶逐渐变黄褐色而枯死。(2)发病规律病菌(子囊壳)在被害残株上越冬。春天放出大量病菌(子囊孢子)侵害麦苗,以后。
四、小麦白粉病有哪些症状?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就像一个警告信号,不容忽视。首先,苗弱、苗黄、烂根是其典型表现,这可能是由于底肥不足,氮磷比例失调,或者土壤耕层浅导致的。小麦黄叶,既可能是生理因素的结果,也可能是病虫害或环境因素的恶果,影响其生长,叶片发黄、植株虚弱,根系受损。底肥不当是关键因素:如果播种过早、基。
五、小麦白粉病的症状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部。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重。病部表面附层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较大的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
当病害发展到后期,病斑的颜色会变浅,变为灰白色或浅褐色,上面分布着针头大小的黑色小点,这些是病原菌的闭囊壳。这些症状表明小麦已经受到了白粉病的严重影响。白粉病的发展不仅限于叶片,颖壳和芒也可能在病重的情况下受到影响。由于病斑上的闭囊壳会散落,导致病害的传播,因此及时的识别和防治至关。
以后,白粉状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至淡褐色,并散出许多黄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点。被害叶片霉层下的组织,在初期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发生褪绿、发黄乃至枯死。麦粒颖壳受害时,能引起枯死,使麦粒不饱满甚至腐烂。发病严重的病株矮而弱,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一般叶正面的病斑比叶背面的。
病害症状:小麦从幼苗到成株,均可被小麦白粉病菌侵染,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粉状层。病部最初出现分散的白色丝状莓斑,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的较大霉斑,严重时可覆盖整个叶片,霉层增厚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分生孢子)。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灰色。
【病害名称】:小麦白粉病【症状】: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为害也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该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
表面渐呈粉状(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粉状霉层覆盖叶片大部或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mm左右。后期霉层渐变为灰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霉层下面及周围的寄主组织褪绿。病叶早期黄化、卷曲并枯死。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状。重病株通常矮缩,不抽穗。图7
小麦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健康生长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有一种名为小麦白粉病的真菌病害,常常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了解和识别这种病害的症状,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证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白粉病是由一种叫做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DC.)的真菌引起的。这种病菌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叶鞘、穗部以及茎秆等部位,导致植株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病理变化。
最显著的症状就是叶片上出现白色粉末状物质。这些白色粉末实际上是白粉菌的孢子,它们聚集在叶片表面形成一层覆盖物。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粉末会逐渐增多,最终导致叶片表面呈现一片白色,严重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除了叶片上的白色粉末外,受感染的叶片还会出现褪色现象。原本鲜绿的叶片会变得黄绿或黄色,这是因为白粉菌的侵染阻碍了叶绿素的正常合成,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进一步地,受到白粉病影响的小麦植株会出现生长迟缓的现象。由于光合作用减弱,植物无法有效制造养分,导致植株整体生长受限,株高和分蘖数都会比健康植株少。
当白粉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叶片上会出现枯斑,这些枯斑会逐渐扩大并相连,最终导致叶片大面积枯死。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整个麦田的小麦都可能因为白粉病的蔓延而死亡。
不仅如此,白粉病还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受感染的小麦籽粒往往不饱满,重量减轻,而且容易受到其他病虫害的二次感染,从而进一步降低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农民和科研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管理措施。例如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抗病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白粉菌的生长和繁殖,减少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和灌溉也是预防白粉病的重要手段。过量的氮肥会导致小麦植株生长过于茂盛,增加病害的发生率。因此平衡施肥,特别是控制氮肥的使用量,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适当的灌溉可以保持土壤湿度,避免因干旱或过湿而诱发病害。
化学防治也是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常用方法。使用合适的杀菌剂可以有效地杀灭或抑制白粉菌的生长,但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时机,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科学的田间管理也不可忽视。定期清理田间杂草、残体和病残体,减少病菌的越冬和初侵染源;适时播种和收获,避免与易感病的作物轮作;以及加强田间通风透光,都有助于降低白粉病的发生风险。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包括叶片上出现白色粉末、叶片褪色、生长迟缓、枯斑出现以及最终导致叶片枯死等。这些症状不仅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还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因此通过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灌溉、化学防治以及科学的田间管理等综合措施,是防治小麦白粉病、保障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