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瓜角斑病怎么治,多种防治方法来帮忙
黄瓜角斑病的防治方法农业防治:肥料不足时和老化植株易发病。种子要消毒,病叶、病株应及时剔除并烧毁。种子处理:用55℃的温水浸种15分种。3、土壤处理:主要是苗床,可用50%多菌灵(防治炭疽病、枯萎病等)和30%DT(防治细菌性病害),按每平方米10克的用量,加适量细干土拌匀,撒于畦面。
2、黄瓜和长豆角的细菌性角斑病,用此药防治效果如何,怎么用药?
可以,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真叶受害,初为水渍状浅绿色后变淡褐色,病斑扩大时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期病斑呈灰白色,容易穿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色黏液。干燥时病部开裂。发病初期用喹啉铜,或噻菌铜或氢氧化铜或络氨铜或叶枯唑,链霉素,或乙蒜素,中生菌素,或氯溴异氰尿酸喷雾防治,间隔七。
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保护地黄瓜做到合理通风散湿,开花结瓜前少浇水、勤中耕、多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结露和滴水。6、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7%可杀得101可湿性微粒粉剂5。
4、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条件有哪些
催芽前应进行种子消毒;提高果园管理水平和用波尔多液、多菌灵、嘧菌酯百菌清、氟硅唑咪鲜胺、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10-15天喷洒一次,共三次,交替使用,进行防治,一起来了解一下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条件有哪些吧病菌附着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源,病菌存活期达1。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感染,(2图比较明显)病斑初呈浅绿色扩大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高湿条件下可溢出菌脓,后期破裂穿孔,可以用氢氧化铜,噻菌铜,噻霉酮,松脂酸铜,春雷霉素,中生菌素,硫酸链霉素,乙蒜素,氯溴异氰尿酸,等药剂喷施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保护地黄瓜上发生比较普遍,重病棚病叶率可达70%,是保护地黄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防治方法:选择较抗细菌性角斑病的黄瓜品种。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25分钟;或用2.5%氟哌酸600倍液浸种30分钟,杀灭种子中携带的病菌,用清水洗净后催芽;注意苗床土消毒,将种子播种在无菌的床。
因黄瓜喜温,在湿度较低时发育不好,抗病力下降,因此角斑病在设施上发生早,而且延续时间长。在低温高湿和棚室内结露时间长时,病害发生重并易于流行。定植过密、灌大水、放风排湿不及时、重茬地重发。偏施氮肥,磷、钾肥不足,病情发展快。(4)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种子消毒。可用55℃温水浸种20。
预防方案:《细截》30ml兑水15kg进行全株均匀喷施,3天2次效果最佳。稀释喷施,7天用药1次。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同时发生时,注意所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治疗方案:《细截》50ml+《金贝》40ml+有机硅5ml兑水15kg,发病前期,应用下列农药也可兼治霜霉病,另可加入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每隔7。
果实上病斑可向果肉内扩展,沿维管束的果肉逐渐变色,果实软腐有异味。卷须受害,病部严重时腐烂折断。(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2%的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50%DT杀菌剂500倍液;70%DTM500~600倍液;70%早霜铝铜可湿性粉剂250倍液;50%琥胶肥酸铜4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新植。
一,最后一个明显是细菌性角斑病建议细菌性农药如中生菌素或者链霉素或者噻唑锌或者春雷霉素或者噻霉酮等等交替使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交替使用农药成分,不要连续使用一样的农药成分。这是植保原则二,叶脉发黄的是褐脉叶,锰中毒。一般是作物吸收了过量的锰引起的生理性问题。建议腐殖酸等等有机。
引言:
在温室或露地种植中,黄瓜作为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其健康生长对农民的经济收入有着直接影响。黄瓜在其生长周期内易受到多种病害的侵扰,其中,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病害。该病害不仅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而且若不及时控制,还可能导致整个作物的严重损失。因此了解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方法和有效的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由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引起,主要通过带菌种子、土壤残留或昆虫传播。识别这种病害主要依靠以下几点特征:
1. 病斑特征:初始阶段,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的褐色至黄褐色角斑,病斑边缘清晰,中央部分干枯脱落形成穿孔。
2. 病斑分布:通常先从植株下部老叶开始发病,然后逐渐向上部蔓延。
3. 病斑环境:高湿度条件下,病斑表面会产生菌脓,干燥后呈白色至黄色颗粒状。
4. 生长影响:严重感染会导致叶片枯死,果实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植物死亡。
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措施:
为了有效控制并防止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和蔓延,可以采取以下综合管理措施:
1. 品种选择: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
2. 种子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如用热水浸泡或使用合适的杀菌剂。
3. 农业措施:合理轮作,避免连作;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适宜的湿度;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滋生。
4. 化学防治:一旦发现病害,及时使用抗生素类农药或铜制剂等进行喷洒,但要注意药物的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5. 生物防治:利用拮抗菌或者诱导植物抗性的方法来降低病原菌的危害。
6. 监测预警:定期对黄瓜生长情况进行观察,一旦发现疑似病斑,立即隔离病株并进行确诊。
7. 培训教育:提高农户对于细菌性角斑病的认识和防控知识,通过培训等方式普及科学防治方法。
结论: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及防治需要采取综合的管理策略,结合种植环境、品种特性以及适时的监控和干预措施。通过上述方法的实施,不仅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还能提升黄瓜的整体质量和产量,为农户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些方法也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